8個字概括俄羅斯的文化屬性:不問西東,原來你是這樣的戰鬥民族

臣臣 2022/03/11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時常認為,文化是標識民族屬性的最佳符號。世界上有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既非東方,亦非西方」。俄羅斯人因居住在亞歐大陸的中部,才得以享受東西方文明的雙重滋養。但這種巨大的文化優勢,也成為了俄人的心理劣勢。如何探尋自身文化的歸向,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羅斯人的無限糾結:向左轉,向右看?

當我們普遍在驚歎俄羅斯的遼闊與偉大時,殊不知這頭雄壯的北方巨熊自己卻在偷偷地咕嚕著眼珠。無邊無際的西伯利亞草原,為俄國人培育了天然的脆弱感和孤獨感;另一方面,壯闊遼遠的東歐平原,又哺育出俄國人樂意進取的樸素性格。

從地理上看,橫跨歐亞大陸最北端的他,是溝通東方與西方聯繫的天然橋樑。從古至今的遊牧者,都將這片土地視作水草肥美的天堂;從人種上看,羅斯民族既有源于歐洲的西方起源,又有東方民族對其產生的不斷影響;從文化上看,俄羅斯人的沉穩、安靜看起來像是東正教信仰為他們帶來的優勢。而那種「戰鬥民族」的野蠻氣息,又像是遊牧民族為他們留下的遺產。

牧群四布的西伯利亞草原

二、西方因素對羅斯民族氣質的影響

俄羅斯文明起源較晚,俄羅斯民族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就直接進入到封建時代」的民族。他們能夠從開始就如此迅速地發展,其實是拜文明程度較高的東羅馬人所賜。羅斯人原本是從北歐南下的一批野蠻海盜,在與諾夫哥羅德和基輔兩地的斯拉夫人形成交流後才孕育了自己的文化。

史書曾記載,這群沒有見識的北歐「匪徒」們曾經率領著自己的數百名親兵,勇敢地前往君士坦丁堡城向羅馬皇帝叫囂。最後的結果雖然可想而知,但這種冒失的闖勁也巧合地將他們同文明拉近了距離。在見識過如此組織完備、威風凜凜的羅馬軍隊之後,羅斯人便開始同君士坦丁堡展開和平友好的貿易。

君士坦丁大帝塑像

他們向東方王國提供屬于寒帶的特產:毛皮、蜂蜜和寶石,以此換來羅馬皇帝對他們的承認和資助。在東正教文化的影響下,羅斯人形成了他們的民族個性。在君士坦丁堡因受到奧斯曼突厥的攻擊而解體後,他們為自己加封了「第三羅馬」的冠冕。「決心做羅馬帝國的後繼者、並且要極力捍衛基督教文明」,是值得羅斯人驕傲的西方特徵。

西元9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傳教士西瑞爾為羅斯人注入了全新的文明形式。他曾與兄長美多德一起,將希臘文基督教經典廣泛地翻譯成斯拉夫方言。現在廣為流傳的俄文和俄國字母,就是在此二人編訂的斯拉夫字母上不斷修改而成的。由于受東羅馬文明影響較深,羅斯人十分積極地吸收了希臘哲學中注重思辨的優點。因此俄國的文學哲學和現代科學,才得以在根植希臘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西瑞爾和美多德紀念碑

三、東方力量對羅斯人的改造

農業心態,是羅斯人最不同于西方人氣質的一大特徵。雖然羅斯人部分地吸收了希臘海洋文明的文化精髓,但若究其生產方式,羅斯人仍然是依靠土產生存的農業民族。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羅斯人雖享有大面積的可耕地,但卻十分缺乏足以對外交往的海路。同標準的海洋文明不大相同,羅斯人常常通過內海海道和陸地通道南下而並非是沿著波羅的海西進。即便是在中世紀接受了來自漢薩同盟的邀請,羅斯國家仍然在堅持將國都定在內陸。

漢薩同盟城市商貿盛況

此外,蒙古人在西征途中將羅斯人納入金賬汗國的控制范圍內。經過長時間的共生共存,屬于遊牧民族的「易變性」特點成功地感染了羅斯民族。這點特徵可以從俄羅斯地名的反復變化中看出:比如,聖彼德堡在1703年叫做聖彼德堡,而到了1914年改稱為彼得格勒,1924年又改稱為列寧格勒,1991年恢復為聖彼德堡。

蒙古人對羅斯的野蠻征服,直接導致了羅斯國家農業經濟的衰退。此後羅斯的統治者在國家管理上依然習慣于「狂風驟雨式的改革」和「自由散漫式的進步」(也就是說善于繪製藍圖,卻不善于向劃定的目標積極運動)這些現象足以證明,曾經善于經營貿易的羅斯人是怎樣受到了草原民族粗放生產習慣的影響。

羅斯王公在金賬汗國接受冊封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說的:「 伊凡雷帝雖成功地趕走了蒙古人,卻沒法趕走住在他心裡的蒙古魂」。羅斯國家傳統上是一個與貴族共治的封建體系,各波雅爾(大貴族)均擁有決定在自己領地徵兵、收稅以及組織司法審判的特權。但善于洞察的伊凡四世,卻很快注意到了蒙古人專制體制的優勢。

他在暴風驟雨般的改革中,將屬于蒙古帝國的恐怖氣氛徹底帶到了羅斯各邦國。在他篤定甚至激進的決心下,因抗拒改革而受到波及的不僅有他曾經的心腹好友,甚至連他的兒子也因為採取不合作態度而慘遭流放。在成功收回了地方權力,並成功鎮壓了人民的反抗後。羅斯國家在極短的時間內,果真被改造成了一個紀律森嚴的「東方王國」。

被伊凡四世拿手杖打死的兒子

四、今日俄羅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

無論是近代以來沙皇俄國對于西方的接近和對東方國家的步步緊逼,還是蘇聯時期,包括地域和文化帶上想要一統東西方的「一籃子」工程,俄國一直都在展示他極度富有「包容性」的同時扮演著「吞併性」的角色。

我們無論是認同「斯拉夫派」俄國理應東方化的觀點,還是傾向「西化派」支持俄國西進論的說辭。其實都應當看到,俄國人的選擇必然是同人性規律相順的。俗話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西方勢力一枝獨秀的今天,俄國的主動西化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其實,無論是彼得大帝的親西方改革,還是葉卡捷琳娜女王的重商主義外交政策,統統都突出了一個現實,即:有用即合理。我們在看到彼得大帝吸收西方科技、經濟和思想精髓的同時,難道沒注意到他也在利用伊凡四世為他留下的「東方專制政權嗎」?我們在鼓吹葉卡捷琳娜經略商貿、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難道沒有看到她同時抗拒了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觀念嗎?

葉卡捷琳娜劇照

在近代以前,羅斯民族就已經在東西方文明的「前後夾擊」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注重實用,有利必圖」可能是對俄國人民族特性的最佳詮釋。在葉利欽改革的敗局中,俄國人終于感受到了西方人對俄國的不信任和嚴加防范。因此,今日的俄羅斯國家倒也接受了這種「端坐中央」的姿態。正如別爾嘉耶夫在《俄羅斯思想》中說的那樣:「東方和西方的力量在此發生碰撞,而我們才是世界完整的一部分,是一個巨大的‘東西方’,由此將世界結合在一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