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德堡每天12點開炮,為何?

臣臣 2022/03/20 檢舉 我要評論

正午12點,涅瓦河畔的要塞傳來一聲炮響。不知緣由的行人為之一怔,當地人卻習以為常,置若罔聞。天氣好的時候,方圓10公里內都能聽見。六十多年來,日日如此,究竟為何?

「彼得保羅要塞納雷什金棱堡的正午信號炮是聖彼德堡的傳統」-- 1998年寫入城市章程的條令。

傳統來源

1703年聖彼德堡成立之初,彼得一世下令,以彼得保羅要塞的鳴炮聲作為工人們開工、收工以及午飯的指令。然而,彼得一世離世後,傳統就終止了。

現代的鳴炮傳統與海事相關。1819年,海軍上將阿列克謝·葛列格下令,每天在塞瓦斯托波爾的黑海艦隊基地鳴炮,以同步船隻、港口和教堂的時間。葛列格曾跟隨父親在英國學習海事,因此很可能這是他從英國帶來的傳統。

隨後,其他港口城市開始效仿,尤其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聖彼德堡。1865年,依照海務部的規定,第一發正午信號炮在聖彼德堡海軍部鳴響。7年後,大炮轉移至彼得保羅要塞,自此,要塞的正午開炮傳統沿襲至今。

然而,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後,開炮儀式僅限于在特別紀念日舉行。1934年,這一被視為「資本主義」象徵的傳統被蘇維政權徹底摒棄。

直到20多年後的1957年,鳴炮的傳統才得以恢復。這一年恰逢聖彼德堡建城250周年紀念(實際應于1953年慶祝,但由于史達林離世,蘇聯當局致力清算個人崇拜,故推遲了4年慶祝),7月23日時隔數個世紀,彼得保羅要塞再次響起了鳴炮聲。從此以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炮聲再也沒有中止過。

▲ 1970年,炮兵雨中發射榴彈炮

舉辦特別慶典,聖彼德堡邀請外國貴賓鳴炮。

▲ 2011年,美國海軍上將加里參加鳴炮儀式

2019年1月7日,東正教耶誕節,普丁親自發射榴彈炮。

開炮流程

納雷什金棱堡上共有兩架榴彈炮,一架用于發射,一架作為備用。從1957年起,大炮更換過數次,現役的是122毫米榴彈炮,分別是1968年的D-30式和1978年的D30A式。

在特殊的國家節日或紀念日,兩架大炮會同時發射。1988年,為慶祝聖彼德堡城市人口突破500萬,兩架大炮同時鳴響。1987,21發炮響迎接「阿芙樂爾號」的歸來。

每天11點整,值班軍官就會校準時間,設定倒計時。身著海軍服的炮手(一般是退役軍人或聖彼德堡歷史博物館的職工)從倉庫取出火藥 -- 有煙與無煙火藥的混合物。在發射前的15分鐘,無論天氣如何,炮手必須就位。如果發射炮出現故障,備用炮立即補上。

趣聞軼事

在彼得大帝時代,流傳著一種有趣的說法「海軍上將的時間」(адмиральский час),指每天11點的鳴炮後,海軍軍官們的」早餐時間「開始了,這時還能喝上一杯伏特加。19世紀後,鳴炮時間推遲到12點,現在人們仍常開玩笑說,12點之前喝酒時是不合規矩的,必須在「海軍上將的時間」才能喝。

如今,喀琅施塔特、薩瓦斯托波爾、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海軍榮譽城市都會舉行正午鳴炮儀式。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