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作為最能提供生存安全感的代表,是很多人努力想擁有的。
然而,小九在日本的時候,卻很少看到身邊的日本人是「有房一族」:三十多歲的程序员,在附近租房子住;漂亮的櫻花小姐姐,住在自己父母中....
他們甚至還沒有買房的計畫,而且他們的父母也不會為他們買房,或者是提供些在經濟上的幫助。
在東京只需花費13.3年的薪資;想買二手房就更容易了,房價只相當于一般工薪階層的10年工資。
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35.7%的人不願意買房,他們更傾向于租房子住,究竟又是為什麼呢?
01
日本父母不差錢,但給孩子買房沒那麼簡單
工作了一輩子的日本父母,到退休時手裡有著積攢一輩子的存款,再加按時發放的年金,他們並不差錢。
但給孩子買房,並沒有想象中的簡單。除了房產錢本身,他們還必須繳納一筆高額費用——稅金。
根據日本稅法,父母買房子給孩子是屬于「贈與」行為,需要支付高額的贈與稅。
一般來說,買房的價值超過110萬日元需要繳納贈與稅。比如,一套房產是2000萬日元,剩下的1,890萬日元就要交稅。根據贈與財產價值,贈與稅稅率由10%至55%不等,房產價值越高,稅率越高。
有的朋友會想,那以父母的名義買,自己住過來不給可以嗎?
可以是可以。只不過按照日本的規定,子女住在父母家中,要是付房租的。不然就是偷稅漏稅,如果金額達成60萬元人民幣,員警將會執行逮捕指令。
1981年的稅制改革中,日本將偷稅罪所處的最高刑期從3年提高到了5年。一旦被日本稅務部門起訴,定罪率接近100%,會坐牢真的不是開玩笑滴。
若是父母因故去世,該日本人交的錢還是一分都不會少。
要想繼承財產,需要繳納遺產繼承稅。超過3億日元的遺產,稅率高達50%。
若是交不起,房子將進入拍賣流程,等拍賣後扣掉繼承稅,剩下的部分才能給兒女。
在網上看到個故事:一個日本人的父母去世後,在埼玉縣留下一幢300多平方公尺的三層帶前後院子的小樓房,但因為要繳納巨額遺產稅,他們的子女一直不願意繼承,乾脆不去接收,任憑房子空置在那裡成為「無主房」,以致房子周圍的草都長到了半米高。
事實上,這種情況絕不是個例,日本鄉下有很多無人繼承的房產,都成了無人要的「空房」。
02
在日本買房子之後
麻煩事更多
你認為交完讓人「吐血」的高額稅金之後,就能一勞永逸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在購買房產階段,需要先繳納簽約金額的3%+6萬日元的手續費,還有房屋的水道利用金、登記水道利用權、溫泉利用權的登記費、不動產取得稅等等,全加起來,沒有個一百萬日元下不來。
如果是別墅的話,還必須設置淨化槽,自己需要出60萬日元。
等住進去之後,每個月要交水道費、管理費、維護費;每年還需要繳納固定資產稅和都市計畫稅.....
要是買的是公寓,每個月還有管理費和修繕公積金,再加上每月還要按時還貸款,一般家庭是真心買不起啊。
另外一方面,日本人喜歡木質結構的房子,安全又充滿美觀。
但木質材料極不容易維護,使用壽命平均是30年。在人生差不多只有80年時間裡,房子要重修兩次,每次都還需要自己加錢,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有人會想:把房子租出去,靠租客還貸不可以嗎?
當然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日本人比較重注隱私空間的,如果還打算回來住的話,通常是沒有人會將自己家出租掉。
03
日本人覺得房子不保值
經歷了泡沫時期的日本,房子貶值嚴重,讓日本人有了消極情緒。
現在很多日本人看見貸款買房就很怕,萬一哪天再來個泡沫經濟,自己光擁有一套房有什麼用,還是要還貸款,那不如租房來得好。
和國內趁早買房,儘快住進去,才不會虧損的想法不同。日本的觀念認為房子跟汽車一樣,都是商品,那就會有損耗,就會有新舊之分、貴賤之別。要是哪天把房子買了,本錢都收不回來。
另外,日本現在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人口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年輕人的觀念也發生轉變,更多人走上了一直獨身道路。房地產市場供大于求,價值增長並不突出,大家心裡自然不著急了。
04
日本沒有學區房的概念
現在很多國內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買房的時候,會選擇在重點學校的附近,造成了學區房價格急劇上漲。
然而,日本在根源上解決了教育資源配置不平等的問題,即公立小學、國中的教學質量沒有太大的區別,也沒有重點學校的概念。
日本房屋無論是買賣還是租賃,所得的權利是一樣的,即租售同權(不包括所有權)。
什麼叫租售同權?拿一個租售同權最大的優勢來說,無論你是買房子住還是租房子住,只要能提供常住住址,小孩子都能就近入學。
有些不動產公司的廣告中,出現某某小學學區內房產這樣的詞語。只不過是強調這一區域有學校而已,而不是要說明這所學校有多牛。
周圍綠化環境、交通便捷程度才是日本人買房首要考慮的因素,基本上沒有人會因為要上一所學校而去買房子。
05
日本人:獨立比房子更重要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自主。長大後的他們,在生活上也不願意依賴父母。
而日本老人不覺得給子女帶孩子、買房、找工作是義務,因此二十歲以後的年輕人都會一般出去住。
據調查顯示,東京年輕人約有85%是租房子結婚的,10%是婚後跟父母一起住,只有5%是買房子結婚的。獨自生活,太大的房子沒有必要。
而且隨著時候的發展,年輕人的思想趨于歐美化,重視當下的生活質量。
衣櫃裡面的衣服、櫃子中的周邊收藏,說不定比房子的價格還要高。對他們來說,為了買房背上巨大的經濟負擔而降低生活質量,不如好好享受當下。
你或許會想,日本人就喜歡這樣華而不實的東西,手裡的錢幹點什麼不好。
但這也恰恰反應了日本是個高福利國家,醫療養老都有一定的保障(按收入比例繳納保險),年輕時只能肯努力就能過得不差,65歲以後年金得手,怎麼說都是個安安穩穩的晚年。
06
日本租房一時爽,
一直租一直爽
日本的租房市場很成熟,租房服務正規,出租的房子基本都是精裝修,拎包即可入住。
尤其是像東京、大阪、福岡等這樣的大都市,許多的公寓樓從設計階段開始,就確定了房子只能出租不能出售。
跟住家一樣,租到的房子不但乾淨整潔,而且基本的配套也很完善。
在居住期間,要是有什麼傢俱壞了,通知一下房東就會過來幫忙修好,不用自己花錢。
每個白領的一生中都有個避不開的問題——工作的調動。
一般入職一年的時間是培訓期,根據工作能力以及表現,分配工作。三年一換崗,是日本大企業的普通做法,很少人能在一個地方呆到5年以上。
日語中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單身赴任」,就是一個人去外地工作。一旦單身赴任,妻子和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婦女與兒童,守著空蕩蕩的房子,不能享受一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
因此,很多日本人從心中達成默認的社會共識:如果不買房子,就沒有空閒的顧慮了。一家人跟隨丈夫走到哪裡,就可以在那裡安家。
在國內,大多數租房最害怕的事情無外乎是被房東趕走,短時間找不到落腳的地方,狼狽又生氣。
然而,日本人是不存在這種擔憂的。
日本法律規定,無論是房東想要隨意漲租,還是租客以續租為威脅提出降租,都是需要有事實根據,房東不能隨意驅逐有定期交租的租客及漲租。
另外,日本人對于住在哪裡,是發自骨子裡的隨性,他們不那麼在意自己居住的環境。
有錢時,房子租得好一點,好好享受生活;沒錢時,房子租的差一點也無所謂,靜待時來運轉。
人生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變故,譬如失婚、譬如失業,如果是自己租房的話,一切都好做商量,但是如果是自己買房的話,夫妻之間的財產分割,失業後付不起房貸等等的問題就會迎面而來。
不管怎麼樣,大家能住得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