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有的為紀念軍事榮耀而建,
有的彰顯著社會主義的偉大成果,
無一例外,都是無與倫比的建築豐碑。
莫斯科 凱旋門
Триумфальные ворота в Москве
1814年,為慶祝戰勝拿破崙和迎接遠征歸來的軍隊,莫斯科人在特維爾關卡建了一座木制凱旋門。後來,凱旋門因木材腐朽而倒塌。尼古拉一世登基後,決定用石材重新建一座凱旋門。1829年動工,歷時五年建成。
然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凱旋門,並非是當年的那一座。1936年,根據市政規劃的要求,凱旋門被拆除。直到30年後,1966-1968年間,凱旋門才得以重建,為此重新鑄造了150座雕塑和12根柱子。
凱旋門高28米,頂部安放著6匹馬拉著的凱旋車,車裡站著勝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著月桂花環,面向城市入口處。基座上豎立著12根生鐵鑄成的門柱。門柱之間,四尊俄軍士兵,身披盔甲,手執盾槍。整個凱旋門用白石貼面,在黑色圓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聖彼德堡 納爾瓦凱旋門
Нарвские триумфальные ворота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納爾瓦凱旋門建于1827-1834年,同樣是為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而建。最初採用木材和石膏修建,後因年久失修,尼古拉一世決定重建一座石門。
二戰期間,凱旋門遭到炮擊和轟炸,多處受損。1949年,丟失的雕塑和受損的牆面得到修復。1978年,列寧格勒文化局在凱旋門內部開設了一個軍事榮耀博物館。
納爾瓦凱旋門高約30米,長28米,古典主義風格。門上頂著六匹馬戰車,勝利女神颯爽站立,右手握桂冠,左手拿著棕櫚枝。
聖彼德堡 總參謀部凱旋門
Триумфальная арка Главного штаба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總參謀部凱旋門同樣是1812年衛國戰爭勝利的象徵,于1828年竣工並開放。它由兩座拱門組成,既是獨立的建築紀念碑,也是總參謀部大樓的一部分 -- 它將呈半圓的大樓「兩翼」連成整體。
在第一個設計方案中,建築師卡爾·羅斯提議以手持盾牌的女性形象裝飾拱門頂部,體現早期亞歷山大古典主義風格。
然而,新上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希望看到更宏偉大氣的效果。1827年,新的設計方案通過審批,「盾牌女神」被「勝利女神」所取代。六匹馬牽引著勝利女神的戰車,兩邊各一名羅馬士兵牽著韁繩,女神右手拿著勝利花環,左手舉著帶有俄羅斯雙頭鷹標誌的拉布蘭旗。正門左右兩側是手持長矛的戰士,牆面以及內表面裝飾有標誌勝利的武器浮雕。
庫爾斯克 凱旋門
Триумфальная арка «Курская дуга» в Курске
這座凱旋門是「庫爾斯克會戰」紀念建築群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聖喬治教堂、無名烈士紀念碑、長明火和陣亡戰士紀念碑、「庫爾斯克-軍事榮耀之城」石碑和軍備林蔭道。凱旋門前方佇立著朱可夫元帥的青銅雕像。
凱旋門高24米,採用大理石建造,頂部是一座6米高的聖喬治雕像。門柱之間的基座上,佇立著四尊不同時代的戰士雕像 -- 從古羅斯到20世紀中葉。凱旋門前方是一座紀念喬治·朱可夫元帥的青銅紀念碑。
莫斯科 全俄展覽中心的凱旋門
Главный вход ВДНХ
這座凱旋門建于1951-1954年戰後重建期間,作為全俄展覽中心的正門,同時也是一座象徵著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凱旋門採用史達林帝國風格建設,6對石柱依次排列,裝飾有農業元素的浮雕。凱旋門中央上方雕刻的是旗子環繞的蘇聯國徽,頂部是《拖拉機手和集體農莊女工》雕塑,代表著工業和農業。
莫斯科 高爾基公園的凱旋門
Арка главного входа в Парк им. Горького
這座建于1955年的拱門是莫斯科新社會主義的標誌之一,內部設有一個小型歷史博物館,頂部是觀景台,可以一覽麻雀山、舒霍夫塔和奧斯坦金電視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