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發達國家嗎?是,不僅如此,他們還是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也是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這個地位已經被現在的中國全面超越了。
事實上,日本現在正因為「低欲望社會」問題,進入了喪失大志的時代,恐怕未來不僅沒有辦法「重奪第二」,還會跟前者距離會越拉越大。
什麼是「低欲望社會」
「低欲望社會」一詞最早出現于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新國富論——胸無大志的時代》中,書中以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發現了日本當下社會經濟狀況中存在的發展疲軟的狀況,即「低欲望社會」傾向。
他是這樣定義這一概念的:指 在一個奮斗不再能改變命運的社會里,奮斗主力也就是年輕人群,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這與我們常提到的「寒門再難出貴子」,出身不高的年輕人難以實現階級跨越是同一個道理。
年輕人是一個社會最富有希望的群體,他們是整個社會前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年輕人有欲望,才會有動力去競爭,才會有狼性,狼性會驅動人們去奮斗和努力工作。 很顯然,日本年輕一代現如今正是缺少這種欲望。
日本年輕人「低欲望」的表現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宅文化」盛行。
日本宅男宅女們生活欲望特別低,他們當中崇尚「宅在家」,以喝酒、游戲度日,不到沒有錢的時候不工作,就算工作也選擇臨時工,賺的錢剛好夠生活就停止;他們不購買東西,不亂花錢,將生活需求都放在房間解決;為了降低生活成本,甚至有年輕人選擇住橋底。
二是對婚姻避而不談。
據日本的一項統計表示,在日本有著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單身戶」。不少單身的日本年輕人對婚姻持消極觀念,終身不婚的不在少數。 他們寧愿娶動畫游戲中的「女孩」當老婆,也不愿意接觸現實社會,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打擊。
很多不婚的中年人,在工作壓力和孤獨的雙重壓力下,最終走向結束自己的道路,也不在少數。
三是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
據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日本公布的居民人數動態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人口已經連續11年減少了。年輕人是消費的主力,出生人口較死亡人口少的老齡化社會,必然造成消費氛圍進一步削弱,低消費更難以拉動經濟增長,進一步陷入「低欲望社會」惡性循環。
而老人的日子也不比年輕人和中年人好,許多老年人也找不到生活的欲望,整天在養老院或者家里喝酒度日,等待著死亡的到來。
根據日本政府在2月份公布的初步經濟統計結果顯示,日本經濟在連續兩年萎縮后轉為緩慢擴張,2021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1.7%。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日本經濟復蘇明顯緩慢,動力不足。
日本的「戰后經濟奇跡」,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卻在1954年后的20年間保持了年均9.4%的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在1968年達到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直到40多年后被中國超越,創造了二戰后東亞儒家圈中爭相仿效的經濟奇跡。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口密集,土地資源有限,日本想要和其他國家競爭,靠的只能是那就是刻苦耐勞的東亞社會氛圍,其中,人口紅利是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跡的重要因素。
二戰戰敗后,日本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降低女性的結婚年齡至16歲,通過貸款、就業、稅收等福利鼓勵家庭多生子女,使日本出現了一股結婚熱潮和嬰兒潮。
人口紅利期除了有足夠的勞動力,也意味著有足夠的消費力。年輕人是消費的主力,而他們手里有錢才會產生消費,日本工人在這段時間里工資的上漲幅度也是令人羨慕的。從1954年至1973年的20年里,平均月薪從21660日元上漲至144629日元。與此相對,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幅度卻遠低于人們工資的上漲幅度,于是人們的購買力自然就提高了許多。
但是,好景不長,日本的興盛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開始走衰了。
以1985年為界轉變。這一年里,美國通過各種政策向日本施加壓力,加上前20多年的經濟奇跡,日本民眾的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脹,逐漸步入瘋狂的狀態。
這時候的日本社會,流傳著兩句話:
「土地不會貶值」,日本人多地少,人們堅信土地永遠是稀缺的。 「東京房價不會下跌」,日本只有一個東京,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在東京相當于站在世界中心。
于是,不僅普通民眾,就連實體企業也開始轉向投機貸款炒房。
越來越被推高的樓價讓民眾買不起房子,日本房產市場的泡沫越來越大,最終,日本政府不得不戳破樓市泡沫。從此,日本股市開始長達20年的熊市。
此后,日本社會開始變得十分保守,消費和負債變成了洪水猛獸。昔日的揮金如土,變成了如今的一地雞毛,日本的繁榮,僅僅在美國的支撐下存在,當美國想搞日本的時候,日本的所謂經濟奇跡就是個不堪一擊的氣球——一戳就破。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發現就算拼命工作也賺不到錢,就算燃燒生命,最后也什麼都得不到,反而搞垮了身子。此時日本需要的是慢下來的生活節奏,可上流的「精英」推著下游的民眾這樣做,又怎麼能長久呢?
當人們發現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有的人選擇結束自己,有的人選擇躺平,也有的人選擇繼續咬牙硬撐。但是,最后的終究是少數人。
至此,日本社會開始進入低欲望模式,經濟上逐漸被亞洲四小龍、「中國制造」替代,經濟奇跡就此結束。
我們如何引以為戒?
讀到這里,不少讀者肯定會看到我們身邊不少的影子: 人口紅利、經濟增長奇跡、消費市場暢旺、房產泡沫、國際資本融入......過去的幾十年里,世界產業轉移的潮流大約沿著這樣一個路徑:產業轉移從歐美發達國家轉至日本,再轉至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大陸。
新中國的發展路徑,雖然不如日本那麼大起大落,但同樣作為東亞的國家,有著同樣的儒家文化,我們其實是可以從日本社會中得到很多參考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揚長避短,避免發展至「低欲望社會」呢?
首先我們看到日本的錯誤經驗后,并不是急于去戳破房產泡沫,而是通過各種行政手段來減慢房價上升帶來的消費壓力,最近公布的房價數據,有不少地方都已經遏制了瘋狂增長的勢頭。
其次是生育政策方面,不斷出臺的三胎政策、稅收減免政策等,都在刺激年輕人多生子,避免陷入生育陷阱中。
最后是社保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延后退休年齡等,鼓勵老年人老有所用,避免勞動力規模大幅減少。
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年輕人來建設,80后、90后以及00后的青年們要振作起來,用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來抗衡不良「低欲望」,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在社會的拷打之下,任何人都會經歷困難,而在困難之下究竟是懷抱希望,等待著它變得更好,還是就這樣變成溫水中的青蛙——等死,就全看我們的個人意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