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天氣預報中經常能聽到一位老朋友的消息:「受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的寒流影響」。
哪兒啊?
對,就是那兒!
寒流中,也有它的一份貢獻。
也是我們開篇說的主角——薩列哈爾德(Салехард)。
它是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首府兼行政中心,也是該地區第三大城市。
市內的北極分界碑時刻提醒著人們它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
這里的物價是俄羅斯中部地區的3倍。市內只有一座機場,去最近的拉貝特南吉市的火車站要到鄂畢河對岸。2020年底,薩列哈爾德開通了可全年通行、全長344公里的通往納德姆市的公路,并首次出現了連鎖食品店。
城市的地標是一座富有特色的懸索橋和巨大的馴鹿雕像。
同時小城里也有出眾的教堂、博物館和圖書館等設施。
當然,還有少不了的列寧雕像。
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區,蘊藏著40多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占俄羅斯天然氣儲量的61%,石油探明儲量則為俄羅斯全國的15%。
雄厚的經濟基礎讓市政面貌顯然不錯。
由于氣候補貼和偏遠地區補貼,薩列哈爾德一直是俄羅斯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
此外,還有一些優惠條件。比如年假為55天(普通標準為28天)、可以提前退休等。
所以,盡管環境不盡如意,但人們還是很安居樂業的。
為了保護永久凍土,薩列哈爾德的建筑都建在樁子上,幾乎看不到灰色墻面,全部涂成鮮艷的顏色。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彌補陽光和植被的不足。
就連雕塑都很難做到「赤裸裸」的原生態。
這是2004年建在鄂畢河畔的10米高的猛犸象米佳雕塑。
世界杯足球賽期間,人們給它圍上了球迷的圍巾。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還一度給它戴上了口罩。
目前人口不足6萬的薩列哈爾德居民則主要從事養鹿業(市內約10%的居民為涅涅茨人、科米人等原住民)、捕魚業等。
其中涅涅茨人以「吃生肉的」形象著稱。
一些涅涅茨人還保留著遷徙的游牧民族習慣。
這是給游客專門改良過的傳統食物:漿果、生魚肉。
其實,薩列哈德為世人所知,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拉格」集中營。
在帝俄和蘇聯時期,薩列哈爾德長期作為政治犯流放之地。犯人們要裝運貨物,并在附近的礦山挖掘加工鉆石。
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被關押在古拉格8年,差點死在那里。后來他寫出《古拉格群島》一書,并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古拉格集中營的囚犯為修建極捷運路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
起于薩列哈爾德、終于伊加爾卡的鐵路全長1297公里,目的在于連接北極附近的深水海港和蘇聯內陸運輸網。
12萬囚犯、6年,血汗勞作。
沿途設有數千個臨時營房,分不同工種和施工階段,逐一往前進發。
西伯利亞地區一年中的八九個月都是冬季。極寒是這些勞工致死的原因之一。
夏天,這里的沼澤會輕易把人吞噬。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古拉格集中營解散,薩伊鐵路被叫停。
此時,鐵路已經修建了699公里。
如今,這里依然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如果你有機會來,依然能見腐爛的橋梁、生銹的火車,以及蜿蜒破敗的鐵軌,全部靜止在了那里,宛若通向歷史的時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