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繁華榮光,如今只余斷壁殘垣。
4月初,安-225運輸機的機長德米特羅在這架飛機被毀后,首次來到它的殘骸旁。就在兩個月之前,德米特羅還駕駛這架安-225完成了一次飛行任務。
3月中,安-225被證實已經毀于戰火。如今可見安-225機身的前半部分已經完全被破壞,只剩下3臺發動機和破敗機尾。
安-225是目前世界上載重量最大的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600噸的飛機。
著名航空科學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張聚恩曾如是評價安-225:這是人類迄今創造的最偉大的航空奇跡之一,是僅有和僅存的一架絕世珍品。
▲2018年4月3日,在烏克蘭的戈斯托梅利機場,安-225運輸機在跑道上準備起飛。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如今,塵歸塵,土歸土。安-225的損毀,令機長德米特羅以及全球航空迷們,心碎不已。
「夢想」與消逝的「神仙眷侶」
安-225代號「Mriya」,俄語意為「夢想」,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制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
安-225是冷戰時期的特殊產物,秉承了蘇聯「你大,我比你還大」的精神,其各項尺度及性能屬性都非常驚人。
公開資料顯示,安-225機長84米,高度超過18米,由6臺發動機提供動力,起飛降落的輪胎有28個,最大載重量250噸,被稱為「空中巨無霸」。安-225擁有長時間的續航能力,即使在全負載重的情況下仍能持續飛行約2500公里。
安-225到底有多大?
有航空專家曾經測算過,如果安-225運輸機用來載客的話,可以輕輕松松容納超過2000名乘客。相比之下,迄今為止最大的客機A380最大載客量不過680人。
回想當初,安-225的誕生也是背負著重大使命。
1985年,蘇聯的暴風雪(Buran)號航天飛機計劃正在穩步推進,而為了滿足遠距離運輸航天飛機的需要,安東諾夫設計局接到了這樣的任務 -- 設計并生產至少2架重型運輸機,可以背負重60噸的暴風雪號從生產地運往發射場。
安東諾夫設計局知道,這架重型運輸機一旦被研制出來,將是一款讓世界為之矚目的飛行器,于是它有了這樣一個代號 --夢想。
肩負著太多夢想的安-225初期研發非常順利。通常一架飛機從研發到服役,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是安-225創造了奇跡。在立項僅僅3年之后的1988年,在6臺D-18渦扇發動機的推動下,第一架安-225拔地而起,馱負著暴風雪號飛往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至此,安-225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成為了一對「神仙眷侶」。
1989年,當安-225運輸機背馱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亮相第38屆巴黎航展,賺足了全世界的眼球。當時流行一個說法:「蘇聯人的飛機像他們的領土那樣大。」
▲第38屆巴黎航展上的安-225與暴風雪號,資料圖。
這次航展,既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安-225的巔峰之旅,也是二者搭檔的絕世之唱。
盡管各項性能超群,但安-225生不逢時。在其誕生之時,蘇聯經濟已經無法負擔建造這種超大型運輸機所需的資金,安-225只生產了兩架,其中一架僅完工70%,蘇聯就宣告解體。
根據當時的協議,安-225歸屬于安東諾夫設計局,而這個設計局屬于烏克蘭。所以,烏克蘭獲得了這架世界最大運輸機的使用權,那架未完工的安-225也一同歸屬烏克蘭。
在此之前,由于經費欠缺,暴風雪號甚至整個蘇聯的航天飛機計劃已被迫中止。 后來暴風雪號多年擱置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個機庫中,2002年,年久失修的機庫倒塌,暴風雪號被砸毀,結束了其光輝又悲壯的一生。
從此,當年的一對好搭檔就只剩下了安-225孤單度日。
全球跑運輸,開啟事業「第二春」
命運多舛的第二架安-225,雖已完工70%,但由于彼時烏克蘭經濟困難,被迫停工。
1994年開始,第一架安-225也被閑置,獨守機庫。甚至一度它身上的發動機、航電系統等設備都被拆卸用于其他飛機。
時間到了1999年,國際超大超重型貨運貿易繁榮,安東諾夫航空公司(Antonov Airlines)的業務量也猛增,閑置已久的安-225被重新記起。經過兩年的整備,花費了大約2000萬美元,已經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安-225在2001年5月披掛上陣,重回藍天,在基輔附近高斯托莫爾(Gostomel)機場,它進行了時長15分鐘的試飛。
此后安-225分別在第44屆巴黎航展和第6屆莫斯科航展上亮相,開啟了事業的「第二春」。
這次整備使得安-225性能再次得到提升。最初,安-22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600噸,整備后最大起飛重量達到640噸。
安-225的貨艙形狀非常平整,改裝后的貨艙容積為1300立方米,貨艙寬6.4米、高4.4米、長43.35米。而且為了方便貨物裝卸,安-225還采用可以上掀打開的「掀罩式」機頭。
▲2018年柏林國際航空展上的安-225。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元元 攝
安-225憑借著強大的載荷能力,開始全球跑運輸,前后創下了123個世界紀錄。
2009年8月11日,安-225把一臺重達187.6噸的發電機,從德國法蘭克福運輸到了亞美尼亞的埃里溫。這次運輸讓其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空中運輸單件貨物最大重量的世界紀錄。
2010年6月11日,安-225在運輸貨物長度方面,再次打破世界紀錄。這次它搭載的是兩片長42.10米的風力發電機葉片,從中國天津運輸到丹麥斯克呂斯楚普。
2013年,安-225也曾經降落在石家莊機場,運載由中國北車唐車公司研制的「祥龍號」現代有軌電車,啟運飛往萬里之遙的土耳其,這也是我國軌道機車首次航空出口。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安-225多次參與國際防疫物資、醫療物品的運輸。2020年春天,安-225從中國天津飛往波蘭華沙,此次航行有效載荷為100噸,運輸物資包括口罩、新冠檢測試劑和其他個人防護設備。
今年2月5日,安-225從丹麥比隆機場起飛,降落在烏克蘭的安東諾夫機場,此后便一直停留在該機場修整。這是它最近一次飛行,也是最后一次飛行。
3月初,烏克蘭確認全球最大飛機安-225被戰爭摧毀。
▲當地時間3月4日,俄羅斯第一頻道記者探訪安東諾夫機場,現場視訊顯示,安-225已經毀于戰火。
有無可能再造一架?
安-225毀于戰火之后,全世界航空愛好者都在問,有沒有可能再造一架?
其實,在安-225全球跑運輸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公司試圖再造但未果。安東諾夫航空集團CEO在接受《基輔郵報》采訪時表示, 把第二架安-225造出來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就算用原來的設計把它完成也得需要4.6億美元,這還是2012年價格。
而且,當時僅有的一架安-225絕大多數時候利用率也有限,通常每年20個航班左右。因為對于許多貨運工作來說,它太大了,太昂貴了。
一位民航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安-225如果一次加滿油的話需要370噸,每小時飛行六臺發動機的消耗大約在22噸左右,再加上其他消耗和人員開支的話,它的飛行成本約為6萬美元/時。
「安-225體量龐大,加之發動機動力強勁、數量多,工作時噪聲驚人, 所以對起降場地的適應能力較差,對機場跑道強度、長度和寬度以及繁忙程度等都有嚴格要求。」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教授王群說。
由于太大了,全球能夠安全起降安-225的機場可以說屈指可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飛機的使用范圍。
「安-225的研發是特殊時期的產物,既不為了民用,也不針對軍用,只是為了運輸航天飛機量身定制。」
他進一步表示,針對目前的大尺寸貨物國際運輸,安-124這種400噸級的運輸機就夠用了,600噸級的安-225的使用范圍,并沒有優勢。
▲安-225曾經霸氣的機艙。
如今唯一一架安-225已損毀,二號機的生產制造也因烏克蘭局勢的混亂日益渺茫。 因暴風雪號而生的安-225,最終也隨暴風雪號一同消失在了歷史的煙云中。
那麼今后,還會不會有如此之大的常規樣式的運輸機?
張聚恩表示,大機率空前絕后。針對航空的未來發展愿景,他用了8個字概述:快而無極,大且有度。「對快的追求,永無止境。大,不是做不出來,而是要看有無需求。」